<span id="p7h7b"><nobr id="p7h7b"><meter id="p7h7b"></meter></nobr></span>

            <p id="p7h7b"></p>

            2025年07月手術室患者壓力性損傷護理質量標準

            1.

            檢查日期

            2.

            檢查者

            3.

            當日手術人數

            4.

            壓力性損傷高危人數

            5.

            預防

            • 落實
            • 未落實
            • 未涉及
            1.應在擇期手術的術前一日或入手術間時、急診手術接診時進行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
            2.應使用應使用 CORN 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量表進行風險評估
            3.術前評估與界定風險因素包括:麻醉分級、身體質量指數(BMI)、受壓部位皮膚狀態、術前肢體活動、預計手術時間、糖尿病等6項,總分<9分為低風險,9-14分為中風險,>14分為高風險
            4.術中評估與風險界定因素包括體溫丟失因素、手術出血量、壓力剪切力改變和實際手術時間4項,采用動態評估方法,總分<8分為低風險,8-12分為中風險,>12分為高風險。
            5.評估全身皮膚顏色、溫度、完整性、有無水腫、壓痛等,重點評估與手術體位相關的受壓部位皮膚。
            6. 1.術前預防
            • 落實
            • 未落實
            • 未涉及
            1.保持受壓部位皮膚清潔、干燥,避免床單位潮濕和皺褶。
            2.宜使用具有記憶海綿手術床墊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彈性和支撐度良好,無“觸底”現象,避免手術床墊過硬;
            3.應規范安置手術體位,觀察手術體位受壓部位皮膚狀態,保持肢體、軀干處于功能位,避免過度牽拉增加剪切力;
            4.肢體部分宜使用棉質/海綿/凝膠/流體等材質體位墊托起,仰臥位、人字分腿位、側臥位等手術患者足跟可采用肢體托起裝置,保持懸浮狀態。截石位手術患者擱腿架上可使用凝膠/泡沫墊增加支撐面,分散膝部和小腿腓腸肌肢體壓力,避免跟腱和腘靜脈受壓。
            5.安置俯臥位時,應選擇合適的體位墊預防眼部、男性生殖器和女性乳房等部位的壓力性損傷。
            6.評定為中風險的患者,在低風險預防措施基礎上,體位安置前可在手術床上使用凝膠/流體等材質體位墊
            7.評定為高風險的患者,在中風險預防措施基礎上,應在各種手術體位的受壓部位使用預防性敷料。
            7. 術中預防
            • 落實
            • 未落實
            • 未涉及
            1.可采用蓋被、肢體包裹、沖洗液加溫、環境溫度調節等綜合保溫措施,維持核心體溫在正常范圍內
            2.應觀察術中出血量及血壓變化,遵醫囑選擇輸注液體或血制品類別,維持循環穩定
            3.術中調整或變換手術體位時,應在體位受壓部位增加棉質/海綿/凝膠/流體等體位墊進行減壓預防,并避免骨隆突處受壓。
            4.根據核心體溫變化,可采用體表加溫、輸注液體和血制品加溫等主動升溫方法維持核心體溫穩定。
            5.術中大量出血發生低灌注事件時,應遵醫囑及時建立多條靜脈通道,使用膠體、晶體液體或血制品等,調節速度,維持循環穩定。
            6.伴有極度肥胖(BMI>40),或手術時間>6 h,或年齡>75 歲的患者,受壓部位皮膚應采用預防性敷料。
            7.評定為高風險的患者,在中風險預防措施基礎上,在手術允許情況下,術中應針對受壓部位進行手術體位微調整
            8.受壓部位在頭枕部時,可左右側變換受壓部位。
            9.受壓部位在頭面部時,可抬高受壓部位
            10受壓部位在骶尾部或身體背側時,可適度調節手術床角度(如頭高腳低或左右傾斜角度),變換受壓部位。
            8. 其他
            • 落實
            • 未落實
            • 未涉及
            1.糖尿病手術患者,宜采用預防性敷料保護皮膚
            2.預防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
            3.器械類型、材質、型號選擇適宜。
            4.定期監測醫療器械松緊度,在皮膚/黏膜-設備或器械交界面使用紗布、紗墊、凝膠墊等敷料降低/重新分布壓力。
            5.術中及時收回手術器械,去除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的風險因素
            6.在不影響手術情況下,至少每2h小范圍移動器械,或根據器械接觸處及周圍皮膚粘膜的顏色、腫脹程度等及時調整。
            7.避免各種導管、儀器連線及其他器械可移動部件等導致局部皮膚持續受壓
            8.使用粗細適宜的管道插管,避免發生腔隙黏膜壓力性損傷
            9.消毒時避免過量使用消毒液,可在消毒區域皮膚周圍襯墊無菌巾,消毒后及時撤除
            10.使用含集液袋的醫用皮膚保護膜或無菌收集袋等收集術中產生的大量滲出液、滲血及沖洗液
            11.術中床單浸濕時,及時更換或使用棉墊覆蓋
            12.在易浸漬皮膚區域,預防性使用皮膚保護劑或黏貼保護膜。
            13.觀察體溫變化,動態調整保溫措施。
            14.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1-25℃,濕度控制在30-60%。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等患者適當調高室溫
            15.注意患者保溫,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16大量輸液(>2000ml)、大量輸血(>500ml)時,對靜脈輸液或體腔沖洗的液體加溫至37℃。
            9. 術后交接
            • 落實
            • 未落實
            • 未涉及
            1.術畢查看受壓部位皮膚情況,并記錄
            2.有無新發壓力性損傷、原有壓力性損傷分期有無加重。
            3.手術體位及受壓部位、受壓部位皮膚情況及采取的預防措施、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生命體征等。
            10.

            依從率

            更多問卷 復制此問卷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_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_久章草综合精品视频毛片

            
            

                  <span id="p7h7b"><nobr id="p7h7b"><meter id="p7h7b"></meter></nobr></span>

                      <p id="p7h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