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下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中學)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 120 分鐘,滿分為 150 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您的姓名:
班級:
一、單項選擇題(共 20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40 分)
1.某中學增設了國學經典、體能運動、科技發明等校本課程,要求初三學生至少選修兩門。此事
遭到部分家長的反對,認為占用學生的中考復習時間。該學校做法()。
A.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
B.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C.忽視了學生的發展規律
D.關注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2.一所學校在“數字化”辦學理念指導下,建立起“過程性數據”與“關鍵事件”相結合的學生
評價系統,用以跟蹤學生在品格、學業、體質等方面的發展,該校做法注重學生的()發展規律。
A.個別差異性
B.順序性
C.整體性
D.能動性
3.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他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br>下列選項與這句話強調的內容不相符的是()。
A.專業知識和專業態度是為師的基礎
B.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是為師的基礎
C.專業知識和專業精神是為師的基礎
D.專業知識和專業自主是為師的基礎
4.某校許多優秀校友在回憶錄中都談到“自己的成長凝聚著各學段許許多多教師的辛勤勞動”,
這充分表明教師的勞動具有:()。
A.主體性
B.特殊性
C.長期性
D.創造性
5.下列選項中,無權改變或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決定的機構是()。
A.鄉鎮人大
B.縣級人大
C.市級人大
D.省級人大
6.某校在初三年級中考前進行摸底考試,取消低于一定分數線學生的中考資格。該校做法()。
A.正確,學校有自主管理學生的權利
B.正確,學校有組織學生考試的權利
C.不正確,學校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
D.不正確,學校侵犯了學生的人身自由權
7.教師江某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和實驗,學校以影響升學率為由予以制止。該校做法()。
A.正確,學校有提升升學率的義務
B.正確,學校有自主管理教師的權利
C.不正確,侵犯教師的科學研究權
D.不正確,侵犯教師的教育教學權
8.某中學班主任孫某規定,學生每遲到一次罰款 5 元,一學期下來總共收到罰款 135 元,用于班
級文化建設。班主任孫某的做法()。
A.正確,有利于減少學生遲到的現象
B.正確,有利于班級文化的建設
C.不正確,教師沒有罰款的權利
D.不正確,應征得家長同意才能罰款
9.熊某侵占了學校的校舍,用于經營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熊某應依法承擔的
責任是()。
A.刑事責任
B.民事責任
C.行政責任
D.補償責任
10.中學生趙某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一件科技作品參加比賽并獲獎,所獲榮譽證書應歸()。
A.趙某本人
B.輔導老師
C.所在學校
D.所在班級
11.某縣民政部門根據需要設立了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對流浪乞討且暫時查找不到父母或者其
他監護人的未成年實施救助。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政部門對這些未成年人承
擔()。
A.臨時照顧責任
B.臨時監護責任
C.教育責任
D.監護責任
12.中學生郭某在上課時突發疾病,學校發現后未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后果。關于學校在
此事故中承擔的法律責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不承擔任何責任
B.承擔部分法律責任
C.僅承擔道義責任
D.承擔全部法律責任
13.林老師是某公辦中學的語文教研組組長,在一次期中考試中,他們帶的班級沒有取得理想成績,
于是他私下修改了本班成績。此事被發現后,林老師受到警告處分。依據《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
行為處理辦法》正確的是()。
A.由學校提出對林老師處分的建議
B.對林老師的處分期限為 12 個月
C.對林老師的處分要報上級人事部門備案
D.林老師接受處分期間,學校暫停其教師資格
14.莎莎的語文成績經常不及格,這次考試莎莎的成績又下降了,她也著急,按往常教語文的陳老
師約她到辦公室說話。陳老師的說法恰當的是()。
A.“你怎么又考這么差!明天把家長叫來!”
B.“你覺得在學習中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難?”
C.“你成績總提不上來,要不到校外機構培訓一下?”
D.“我這里有些模擬試卷,你要不要拿回去做一些?”
15.李老師和方老師是好朋友,學校每次組織教學評課時。李老師和方老師只評對方的優點,提到
不足時往往輕描淡寫。對于李老師和方老師的做法不正確的是()?
A.沒有體現自由和責任的結合
B.沒有體現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C.沒有體現功利性與超功利性的統一
D.沒有體現個性與全面的結合
16.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
曰:“聞斯行之?!边@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
A.注重教育對象的差異性
B.突出教育方法的特殊性
C.遵循教育過程的實踐性
D.體現教育評價的多元性
17.第一次世界大戰是 1914-1918 年間,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之間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
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了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告終,其規模最大的一次
戰役是()?
A.索姆河戰役
B.馬恩河戰役
C.凡爾登戰役
D.伊普爾戰役
18.有這樣一位建筑學家,他畢生從事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事業,系統的調查、整理了中國古代建
筑的歷史和理論,是國徽的主要設計人。他是()。
A.李誠
B.童寯
C.梁思成
D.吳良鏞
19.下列選項中,屬于史蒂芬·霍金的科普著作的是()。
A.《上帝的指紋》
B.《時間簡史》
C.《生命是什么》
D.《未來時速》
20.地理標志是在具有特定地理來源并因該來源而擁有某些品質聲譽的產品上使用的一種標志。下
列選項中,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與原產地所在地區不正確的是()。
A.福鼎白茶-福建安溪
B.俾縣豆瓣-四川成都
C.文登蘋果-山東威海
D.興隆咖啡-海南萬寧
21.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間,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三色而燒成。之所以稱“素”,是因不用某
一種顏色?是()。
A.綠色
B.紫色
C.黃色
D.紅色
22.悲劇發源于古希臘。由春季祭祀酒神儀式上的酒神頌演變而成,古希臘產生了三大悲劇作家。
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古希臘悲劇作家的是()。
A.埃斯庫羅斯
B.歐里庇得斯
C.阿里斯托芬
D.索??死账?/label>
23.“號子”是勞動歌的一種,下列不是根據民間號子創作的是()。
A.《碼頭工人歌》
B.《黃河船夫曲》
C.《軍民大生產》
D.《沂蒙山小調》
24.第 24 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 2022 年在中國北京市和張家口舉辦,比賽共設 7 個大項,15個分項,109 個小項,下列圖標中,標識“冬季兩項”的是()。
A.
B.
C.
D.
25.化纖又稱人造纖誰,隨著人口增長與耕地減少,棉、麻、毛絲等天然纖維的生產無法滿足人類
生活和
生產需要?;瘜W纖維的地位日漸重要,下列人物中被譽為人造纖維之父的是()?
A.愛迪生
B.海厄特
C.卡羅瑟斯
D.夏爾多內
26.如下圖所示,在 Excel 中單擊單元格 E2,欲求出甲班 20 名學生成績的中位數,應輸入的公式
是( )。
A.=SUM(A2:A21)
B.MEDIAN(A2:A21)
C.MODE(A2:A21)
D.AVERAGE(A2:A21)
27.在 PowerPoint 的幻燈片中,通過對其模板的設置,可實現的功能是()。
A.統一整套幻燈片風格
B.統一標題內容
C.統一所有圖片的格式
D.統正文內容
28.下列選項中,與出席-缺席的邏輯關系一致的是()。
A.郵件和電郵
B.灌籃和投籃
C.取件和派件
D.網簽和簽到
29.根據所給圖形的邏輯特點,下列選項中最恰當的是()?
A.
B.
C.
D.
30.材料:
韋老師是一名農村中學特崗教師,盡管崗前培訓時,教育局領導對山區教育的現狀進行比較詳細的介紹,可眼前景象還是讓韋老師大吃一驚,實驗室里有一些儀器設備因長時間擱置無法使用,有些
實驗又因沒有耗材而無法開展,所以韋老師在課上講到某些內容時,會旁征博引,設喻舉例,講的口
干舌燥,但由于無法做實驗演示,學生還是一臉茫然,學習物理變成背物理。
為了改變現狀,韋老師向老教師請教,查閱自制教具的文獻,并收集礦泉水瓶,鏡子,木條,氣
球等材料,設置一些微型實驗讓學生動手實踐。實驗課上,學生們擺弄著實驗器材,討論實驗現象背
后的原理,忙的不亦樂乎。同時韋老師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物理現象,探究物理奧秘,學生們學習物理
的興趣越來越濃了。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觀的角度,評價韋老師的教育行為。
31.材料:
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初一(2)班的同學栽種了一盆玫瑰花,放在教室的窗臺上,同學們都很珍愛
它,輪流照顧著這盆花。
有一次課間,活潑好動的李超不小心把花給碰斷了,班主任廖老師看大家辛勤勞動的成果就這樣
被破壞了,非常惱火,大聲斥責了李超,事后又組織同學們栽種了三盆花,叮囑同學們一定用心看護,
唯獨不準李超參加這項集體活動,并讓班長監督。
不久,李超變得不那么活潑了,話也少了。幾天后的一個下午,放學了,李超和王方在教室準備
把作業做完再回家,恰好廖老師也打算在教室里批改作業,廖老師坐在王方旁改作業,只和王方說話,
不搭理李超,李超想起幾天前廖老師斥責自己的事,便覺得很窘迫,含著淚跑回家。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廖老師的行為。
32.材料:
清末民初,文言文與社會發展嚴重脫節,民眾深感晦澀難懂。以黃遵憲、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知識
分子掀起了一場“我手寫我口”“言文合一”“崇白話廢文言”的白話文運動,白話報刊由初期的幾十種突增至 370 余種。這些白話報刊不僅談論救亡圖存、變法革新,同時也在語言使用中推廣白話文、倡導語言變革。其中一個突出表現,是在成語使用上不斷“破舊立新”,產生了大量異體成語。
筆者對清末民初近 50 種白話報刊進行統計發現,其使用的成語中有 1200 多個具有一個或多個異
體形式。這些異體成語改換了原有成語的某些構成要素,而整體意義與用法保持不變。比如,“童叟
無欺”在當時的白話報刊中被廣泛變異為“老少無欺”,“見風使舵”被變異為“見風使船”“看風使船”“見風使帆”等。異體成語的大量涌現,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報人從語言運用方面沖破舊有文言格局、建立新文法的決心和嘗試。正如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所倡導的,文學可以“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當時白話報刊的成語運用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在清末民初的白話報刊中產生如此之多的異體成語,并不只是當時報人“有意為之”,漢語的意
合性為成語改換構成要素形成異體成語提供了客觀基礎。漢語以表意為主,不太拘泥于形式。表現在
異體成語上,則是成語的整體意義取決于各構成要素的意義組合,即便結構有所變化,或個別語素有
所變化,很多時候也不影響成語整體意義的表達。比如,“面紅耳赤”中的“耳”被替換成“眼”,形成異體“面紅眼赤”,字面意義發生了改變,但并不影響其“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漲紅的樣子”的深層意義。
同時,這一時期正處于古代漢語向現代漢語的過渡期和文言與白話的激烈碰撞期。詞匯上單音詞
的雙音化發展迅速,成語構成語素中的單音語素受到雙音化影響,極容易將此語素與其他語素組成的
雙音詞帶到成語中來,將成語中的其他語素替代掉,形成異體成語,如“感激不盡”受雙音詞“感情”
的影響,產生了異體“感情不盡”。
清末民初的異體成語,雖有一些沿承了下來,成為現代漢語中的語言材料,但是大部分異體成語
并未流傳至今,而是漸漸回歸到正體。
一方面,語言發展有社會性、時代性與經濟性原則。社會不斷發展,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
斷被取代,與此相應,新事物新現象的出現會產生新詞,在語言表達上自然會產生更準確、更精細的
詞語來描繪客觀事物。比如“見風使舵/見風使船/見風使帆”,“舵”是一種控制船方向的裝置,古
代社會人們熟悉“舵”這個裝置的少,反而用“船、帆”更易理解,隨著有舵的外來機械船更多傳入,
人們對舵的熟悉程度增加,“見風使舵”的表達更有生命力。此外,語言總是在追求更為經濟的表達,
因而人們在成語的正體與異體間不斷抉擇,逐漸淘汰了一部分異體成語。
另一方面,成語自身有均衡性與和諧性特征,以及通俗性與典雅性的相互作用。很多成語歷經數
千年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律,一些構成要素不對稱、韻律不和諧的往往遭到淘汰。比如“喜新
厭舊”與異體“喜新厭古”,“新”與“舊”相對,工整對稱,前者更容易讓人接受;再如“坐立不
安/坐立不定”的前者平仄更為和諧對稱。并且,成語總是在典雅性與通俗性相互碰撞、相互制衡的條
件下發展,過于通俗的成語往往會向典雅性靠攏,而過于文言典雅的成語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向通俗性
靠攏。
上述成語在清末民初白話報刊中的變異使用,僅僅是清末民初白話文運動的一個表現,但我們可
以從中管窺當時白話文運動在語言改良方面的廣度與深度,以及當時報刊語言轉向白話的鮮明趨勢。
這場發軔于白話報刊的清末民初白話文運動,是一場規??涨暗纳婕八枷?、語言、文學與社會等各方
面的革新運動,為后期五四運動與革命高潮的到來做了工具上和思想上的準備,并為現代漢語形成發
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問題:
(1)文章認為白話文運動中出現大量異體成語的原因是什么?(4 分)
(2)文章主要闡述的語言現象體現了哪些語言發展的規律?請簡要說明。(10 分)
3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文。
1865 年,奧地利孟德爾發表論文《植物雜交實驗》,提出植物雜交的規律,實驗數據準確,結論
新穎獨特。但是直到 1900 年,荷蘭的德弗里斯,德國的柯倫斯,奧地利的丘歇馬克幾乎同時分別獨立
地重新發現該規律,才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不過他們也承認孟德爾的研究比他們更早,更深入細致。
請結合材料所引發的思考和感悟,寫一篇論說文。
要求: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寫作,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不少于 1000 字。
關閉
更多問卷
復制此問卷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_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_久章草综合精品视频毛片